您的位置:首页 > 平江乡情 > 平江风俗平江风俗

平江解放前的四大特产

更新时间:2015-5-22 21:05:00  字体显示:

来源:平江在线 作者:爱上钓鱼

 1、平江大(棉)布。近百年来,平江全县有家皆纺织,有纱即纺织,故土布生产久负盛名。居旧志载:“妇女不妆饰,亦不入寺观烧香,盖由人务纺绩,习于劳苦。”由此可见平江大布由来已久。平江大布的特点是:紧密坚实耐用,人工成本低廉,价格不贵,最适合广大工农群众的需要,因此市场比较宽阔。平江大布产量据湖南实业志调查,最盛时期是清代。年产量达百万匹,价值二百余万元。清末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,大量向我国倾销棉纱、棉布(当时称洋纱,洋布),平江的大布产量受到沉重打击。据民国9年调查,全县织布户为266户,有男工1540人,女工1064人,年产量为154300匹,价值30多万元。民国23年(1934年)产量降至83780匹。抗日战争爆发,交通受阻,加上军服用料量大,平江大布产量又迅速回升。民国30年(1941)土布产量恢复到303276匹;产量最高的是天岳乡达68838匹,其次是平安乡53100匹,梅福乡30047匹,北郊乡38000匹,东郊乡23410匹,南郊乡21000匹,长寿乡10130匹。民国31年(1942)生产土布30.3万匹,平官布21.84万匹,合计52万匹,产值两千余万元。

       平江大布的织户以东南乡、北梅乡、汉昌镇为最普遍。南江、长寿、金龙、钟洞次之,谈岑、瓮江、栗山又次之。据民国37年的资料记载,全县改良的纺织机有11000多架,每天每机可纺纱3斤。有改良织布机9000多架,每天每机可织布4丈。按设备的生产量一天可以出产大布近10000匹。这是战后大布生产的顶峰时期。平江大布据当时评价:“纺织匀细,料质洁白、青者久不改色,本省各地棉织物,无有胜于此者,产量亦丰,除供给本省外,多远销国外。”平江棉布分洋宽布、棉宽布、噪尖布、陡机布、普遍大布五种。洋宽布以洋纱为经,棉纱为纬;棉宽布经纬全是棉纱、陡机布经纬全是洋纱,亦有用洋纱为经、手车纱为纬的,也有全用手车纱作经纬的:噪尖布为南江特产,完全用手车纱为经纬,质厚坚实;普遍大布则系劣质粗纱织造,主要用作内衣和杂用。平江大布的布幅,一般为2尺1寸,(陡机布为1.7尺),3.6丈至4丈为一匹。每30匹为1担,平江大布除分品种外,还分等级,等级有益、琢、超、特、之、优字号,以益字为最好,优字为起码级。

       解放后至五十年代末,平江的棉布仍占领了一定市场,1949年产量为72.2万米,相当6万多匹。1953年达到96.90万米,1959年增加到122.87万米,相当10万匹,超过了民国23年棉布生产的水平。六十年代由于遭受自然灾害,国家处于困难时期,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,棉布生产被迫下马。七十年代初开始回升,1971年恢复到51.73万米的产量,1975年达到119.21万米,1978年达到126.14万米,折合为10.5万匹,为建国后的最高水平。近十几年来,由于化纤布大量上市,质好价廉,民户基本不纺纱织布,棉布生产主要是县城的原棉织厂,职工400多人,1984年该厂棉布的生产量为106万米。主要产品有扎光布,出口东南亚地区,其次是纺毛西服面料,坚固呢,宽幅布,整幅宽7.5尺,为全省第一家生产,年产量已提高到200多万米。

       2、袜子。民国9年,产量为1883打,1949年为5800打,解放后1959年达到19000打,1978年产量猛增到12万打。

       3、纸。平江山多,有山大都有竹。过去工业不发达,平江楠竹找不到更好的用处,于是山民多用来造纸,主要生产迷信用的花笺纸。据历史记载:平江最盛时期产户百家,多散于辜家洞、徐家洞、芦洞、百福洞等处,纸槽有2350只,产量可达十余万块,即七万余担。抗战爆发后,产量仅有七、八千担。民国32年统计为6387担,产值364780元。民国37年地方人士为拯救平江纸业,开始集资在芦洞办厂,有造纸槽10具,工人90余人,月产文化纸(丁贡、官堆、报纸)百余担。1947年1月国民党平江县政府搞了一次纸业调查,其结果是:平江求实造纸厂,每年生产报纸4千担。平江民生造纸厂,每年可生产石鼓纸800担,花胚1400篓,花笺纸4千块。平江德厚福纸槽,有工人146人,每年可产石鼓纸4百担,折表纸1600块,花笺纸300块,皮纸120万张,销路极广,这些厂都因日本侵略军犯境而停办。抗战胜利后,平江纸业来不及恢复就解放了。1949年统计全县各地的土纸产量只有182吨,1953年上升到1300吨,为2.6万担左右,60年代初,发展了机制纸生产,先后在思村、献冲、长寿开办了纸厂,1960年机制纸达145吨,1978年达到370吨,1984年仍保存了332.55吨的生产水平。

       4、黄金:黄金为平江的矿业主要产品据民国32年湖南经济资料记载,平江的黄金产地仅本县就有360多个点。据解放后地质部门的勘探,平江遍地是金。平江金的主要产地是黄金洞,黄金洞之金发现于清乾隆年代,光绪22年(1896)官方将其收买,开始设金矿局,以土法开采。民国初产量最盛,一般年产二千两,高达三千多两,年产金量占全国产量的2%。民国13年后产量逐年下降。据资料记载:光绪27年(1901年)产金量为779两,1902年上升到1028两,1903年达到2194两,1906年再上升到2696两,1909年达到3341两,1911年创造黄金洞金矿历史上的最高记录,年产量达到3818两。以后逐年下降,民国9年产量仅有202两,最低年产量是1924年为42两,民国16年停办。民国29年又复开办,次年产量为373两。1942年为539两,1949产黄金产量恢复到2266两,1952年创造了解放后黄金生产的最高记录,为2753两。1980年上级决定将黄金洞金矿收归中央冶金部管理。

 

相关链接
收藏打印关闭